<u id="cdsob"><small id="cdsob"></small></u>
<source id="cdsob"><mark id="cdsob"></mark></source>
<video id="cdsob"></video>

<table id="cdsob"></table>
  • “要辦好學校,先要選好校長”!惠州古代掀起三次興學熱潮

      讀史明智,鑒往知來。記者查閱《惠州文化教育源流》得知,惠州古代掀起三次興學熱潮,曾一度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所矚目的教育亮點。這對于惠州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或有啟示意義。

      當前,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展示了東江流域豐富多彩的古國文明。文明是教育的結果,古國文明幾乎與中原同步,說明惠州先民的原始教育十分出色。

      在隋朝,惠州官方就興辦學校!端鍟ち鴻C傳》記載:“(柳旦)大業初拜龍川太守,民居山洞,好相攻擊;旦為開設學校,大變其風,帝聞而善之!本褪钦f,當時惠州居民大多山處水行,生產落后,族群間經常械斗。柳旦開設學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居民,移風易俗,受到隋煬帝褒揚。


    來源:千圖網。

      宋代,惠州出現第一次興學高潮。入宋后廣東有州、縣學63所,書院41所,其中廣州居第一,惠州居第二,是廣東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州縣之一;葜菁跋聦俑骺h除了興辦州、縣學外,民辦和官民合辦的書院也很多,據清光緒《惠州府志》及民國《博羅縣志》等所載資料,古惠州于宋代創建的各類書院,有案可稽的不下14所。

      書院的創辦者和主講人,不少是著名的學者,如創辦和主講博羅鉤鰲書院的羅從彥,是宋代著名理學家,培育了不少人才。據《惠州府志》不完整記載,宋代惠州中進士者54人,為惠州歷代最多,這是惠州文化教育取得進步的重要標志。

      惠州在明代中晚期出現了第二波興學熱潮。據明嘉靖戴璟《廣東通志》卷十六記載:嘉靖十四年(1535年)之前,廣東八州府書院總數為56間,惠州有14間,占總數的25%,僅次于廣州。眾多學者都在羅浮聚徒講學,廣東清代學者屈大均指出:“是時湛甘泉(若水)治朱明,方西樵(獻夫)治金牛,其后黃泰泉(佐)治泰霞,龐弼唐(嵩)治黃龍,葉絧齋(春及)治石洞,于時講學之盛,海內莫有過于羅浮者,羅浮遂為道學之山!被葜莩蔀閺V東乃至全國矚目的教育亮點。

      惠州在清嘉慶年間掀起第三次興學熱潮。散布各鄉鎮的宗族式的客家書院、山房、書屋應運而生,科舉人才表現出家族性和密集型的態勢。如,歸善多祝蔡氏、鎮隆葉氏、和平興隆徐氏、連平元善顏氏,等等。

      惠州古代這三次興學熱潮帶來怎樣的思考?惠州文史學者琶洲曾撰文提出,地方文教的生態固然受到諸多復雜因素影響,一方行政長官的識見胸襟和學養才情,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辦好學校,先要選好校長。要創建名校,先要擁有名師。優質師資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另外,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族性的文化積累和傳統繼承,是明代惠州文化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實習生 黃梓欣

      

    編輯:海晏
    上一篇:
    91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