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惠州市區約12公里的三棟鎮官橋村西枝江畔,有一處名為瓦窯嶺的小山坡,海拔只有5米、嶺頂面積約200平方米,曾先后發現春秋遺址、北宋窯址,其中春秋遺址成為惠州中心區——惠城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文化遺址,北宋窯址則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瓦窯嶺的沙土層層疊疊沿著山腳往山頂分布,仿佛一摞泛黃的史書疊置于此,常年吸引尋幽訪古者。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當地計劃進一步保護、利用這一重要文化遺產,持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三棟鎮工作人員在瓦窯嶺開展調查。
春秋遺址
遠古人類的生活遺址
瓦窯嶺,顧名思義,隱含著陶瓷、燒窯等信息。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泥火相擁轉化的弦歌不斷。分布在佛山、潮州、惠州等地的粵瓷,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普查人員在瓦窯嶺山頂的草地上發現石刮削器、礪石、陶網墜和磨制的石網墜,同時還發現一批灰紅色的幾何形印紋硬陶片。紋飾有夔紋、小方格紋、藍紋,還有夔紋、菱形紋和弦紋的組合紋。方格紋有凸有凹。夔紋陶片數量最多,與粵東各縣出土的春秋時期陶罐上的夔紋相同。
瓦窯嶺出土的北宋陶瓷,收藏于惠州博物館。
據鑒定分析,這批以夔紋硬陶為代表的遺物,其年代約為春秋時期,屬廣東青銅器時代的夔紋陶類型文化遺存,對研究當地東周時期社會文明發展狀況具有一定價值。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夔紋陶類型”文化遺存遍及惠州,其中博羅縣銀崗古窯場遺址已納入省市合作保護與建設的重點考古遺址公園,三棟瓦窯嶺遺址也是其中一個代表。
瓦窯嶺遺址出土的瓦窯片。
相關專家曾考古認定,該處屬于遠古人類的生活遺址。據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2022年4月發布的《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廣東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是舊石器時代云浮郁南磨刀山遺址,距今約有50-70萬年。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考古界也在東江流域惠州地區先后發現過多處遠古人類的生活遺址。它們有屬于新石器時期的,如惠城區的潼湖蜆殼角遺址、博羅縣的葫蘆嶺(又名浮碇崗)遺址、蘇屋岡遺址、黃巢墩遺址以及鐵場何屋崗遺址等;有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如博羅龍溪銀崗遺址、園洲梅花墩遺址、惠東梁化柯木山遺址以及惠城區三棟瓦窯嶺遺址等。這些遺址,再加上最近發現的屬于商代早期的惠陽區鎮隆窩尾坳遺址,在時間形態上構成了一條大體完整的史前發展鏈條,證實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惠州這片土地上聚居勞作。
練銘志、馬建釗、朱洪合著的《廣東民族關系史》則進一步指出,那時候,他們“還處于氏族、部落社會,民族形成過程尚未開始,屬諸越族的先民,可稱之為先越族群或先越人!
人們掌握了新石器的勞動手段,才使得延續百萬年的“食物采集者”時期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時期,產生了原始農業。水稻的種植,在嶺南地區古越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1917年,有學者在羅浮山麓至石龍平原一帶發現野生稻;1926年我國著名水稻專家丁穎在廣州市東郊發現了野生稻,并用野生稻育成新品種。1980年,在惠州古塘坳、梅湖、汝湖、三棟、河南岸、小金口等地也發現野生稻資源。
掌握了勞動工具和生產資料,先民在西枝江畔的繁衍有了依靠。更多的文明被創造出來。
北宋窯址
宋代惠州外銷陶瓷產地之一
惠州海上貿易自唐代蓬勃發展,催生了以惠城東平窯和惠東白馬窯為代表的惠州外銷瓷器,成為古代惠州海絲貿易的重要證據。至宋代,惠州陶瓷業形成了完善的制作體系和種類豐富的作品,生產技術更臻成熟。北宋時,朝廷嚴禁鑄銅,加大了老百姓對瓷器的需求;莩菂^發現的宋代古窯址有橋東朱村窯址和東平窯等,以東平窯最為典型,也是惠州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址,面積約42萬平方米,具有相當龐大的生產規模,為宋代廣東三大民窯之一。
瓦窯嶺遺址出土的瓦窯片。
根據考究,東平窯址和附近的廢窯址在當時形成一個巨大的陶瓷工業產區,地域覆蓋惠城橋東東平、河南岸冷水坑、三棟竹仔園等,加上不同時期發現的周邊古窯址來看,惠州是一個古代陶瓷生產比較密集的產區。
繼瓦窯嶺山頂春秋遺址被挖掘后,瓦窯嶺東坡北宋窯址也于1983年11月被發現。長年累月受雨水沖刷以及人們取窯土筑塘,致使窯址環境發生變化,陶瓷片堆積面積約200平方米。
從該地表土拾到的陶瓷片看,可辨器型有高足杯、瓜形壺、長頸壺、瓜棱盒、四系罐、兩耳罐、壇、斗狀壇蓋、缽、器蓋、蓮瓣爐座、擂盆等。陶器胎質為黃白色,陶片胎質堅硬,燒成溫度至少一千攝氏度,說明惠州當時已有較為先進的制陶技術。瓷器胎質多數為青灰色,少量紅色;瓷片花紋有葉脈紋、水波紋、附加堆紋、篦劃紋、弦紋;葉脈紋均印在器物外壁底部,釉色大多為醬褐釉,少量青黃釉、青釉、白釉。醬褐釉有藍色窯變,施釉薄,開細冰裂紋,胎釉松弛多剝釉。瓦窯嶺出土文物,后由惠州博物館收藏。
縱觀陶瓷發展的歷史,一個窯系的興盛,離不開地緣與人才以及精湛的技術。其中,地理位置尤為重要。目前在惠州發現的古窯遺址,主要沿著東江、西枝江兩岸分布。窯址位于這些位置,對于陶瓷業的發展極為有利。這些區域地底不但蘊藏大量的灰白瓷土和石英砂礫,更重要的是其有便利的運輸條件,尤其是水運。
瓦窯嶺周邊原來都是地勢平坦的草地,尤其是嶺東為大片草地和西枝江,水力、水運均稱便利,可謂天時地利兼備。
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等原因,使得兩宋時期惠州在手工制造業的陶瓷生產經營方面業績突出,成為廣南東路通往“海上絲路”內陸州府的節點之一。在惠州境內東江古碼頭出土過銷往數十個國家的陶器,證明當時惠州地區生產的陶瓷外銷興盛。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蹦嗤两涍^烈火煅燒為陶和瓷,變成實用工具和藝術品,是為“涅槃”。瓦窯嶺燒制的宋窯,也曾在這場商業潮流中貨如輪轉,造福世人。
滄海桑田,瓦窯嶺上物換星移、幾度春秋!巴吒G嶺經?梢娪慰颓皝,訪古懷思!比龡濇偣贅虼逑嚓P負責人表示,當地計劃對瓦窯嶺春秋遺址、北宋窯址進行進一步保護,如爭取各方支持辟作遺址文化公園,形成更廣泛、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體驗項目,這將是不錯的保護開發路徑。